你知道吗?地球热点可分为三类

你知道吗?地球热点可分为三类

The underdog

Three distinct types of hotspots in the Earth’s mantle

文献来源:Courtillot, V., Davaille, A., Besse, J., et al. (2003). Three distinct types of hotspots in the Earth’s mantle.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, 205(3-4), 295-308.
核心结论:地球热点可分为三类——深源地幔柱(Primary)、过渡带次级柱(Secondary)、浅层成因热点(Andersonian)


一、热点分类的五大判断标准

作者提出5项标准用于筛选深源地幔柱(Primary Plumes):

  1. 长寿命火山链(如夏威夷-皇帝海山链)

  2. 初始溢流玄武岩/大火成岩省(如德干高原对应留尼旺热点)

  3. 浮力通量 >103kg/s>10^{3}\,\mathrm{kg/s}(支撑地形隆起的物质流量)

  4. 3He/4He^{3}\mathrm{He}/^{4}\mathrm{He}21Ne/22Ne^{21}\mathrm{Ne}/^{22}\mathrm{Ne}比值(指示深部原始地幔来源)

  5. 500 km深度低剪切波速(VSV_{S})异常(反映高温物质上涌)


二、三类热点的特征与成因

1. 原生热点(Primary, “Morganian”)

  • 来源:核幔边界(D’'层),锚定于化学异质体

  • 典型代表:夏威夷、冰岛、留尼旺、特里斯坦等(共7个)

  • 关键证据

    • 满足≥3项判断标准(如夏威夷:火山链+高He同位素+低VSV_{S}
    • 浮力通量高达8.7×103kg/s8.7{\times}10^{3}\,\mathrm{kg/s}(夏威夷)
    • 古纬度变化显示与真极移(TPW)同步运动(图2)
  • 动力学意义

    • 反映下地幔四极对流模式(Quadrupolar Convection)
    • 太平洋与非洲超级上涌体边缘的示踪剂

2. 次级热点(Secondary)

  • 来源:过渡带(410-670 km)超级上涌体边缘

  • 典型代表:塔希提、萨摩亚、皮特凯恩等(约20个)

  • 特征

    • 火山链较短(<1000 km),无溢流玄武岩
    • 浮力通量中等(113×103kg/s3{\times}10^{3}\,\mathrm{kg/s}
    • 部分显示高He同位素但缺乏深部VSV_{S}异常
  • 形成机制

    • 超级地幔柱(Supermantle Plumes)顶部热边界层失稳
    • 实验显示化学-热混合对流可同时产生超级地幔柱和小型次级柱

3. 浅源热点(Andersonian)

  • 来源:上地幔(<410 km),与板块应力相关

  • 典型代表:埃菲尔、百慕大等(约20个)

  • 识别特征

    • 无线性年龄序列,缺乏深部地球物理/地球化学信号
    • 可能与岩石圈破裂或边缘驱动对流有关
    • 浮力通量低(<103kg/s<10^{3}\,\mathrm{kg/s}),He同位素接近MORB

三、地球物理证据链

  1. 地震层析成像(图1):

    • Primary热点在500 km深度显示明显低速异常,但在下地幔无连续柱体
    • 非洲和太平洋下方存在巨型低速区(超级地幔柱)
  2. 古地磁数据(图2b,c):

    • 夏威夷与留尼旺热点在50 Ma前以 ⁣50mm/a\sim\!50\,\mathrm{mm/a}速率相向运动
    • 与真极移速率变化( ⁣30mm/a\sim\!30\,\mathrm{mm/a})同步
  3. 板块运动学

    • 太平洋与非洲半球热点群相对运动在45 Ma后骤减至< ⁣10mm/a<\!10\,\mathrm{mm/a}
    • 阿代尔海槽(Adare Trough)古板块边界重建支持跨半球运动模型

四、地幔动力学模型

四极对流与超级上涌体

  • 结构特征

    • 下地幔主导的四极对流模式(Quadrupolar)
    • 太平洋与非洲下方巨型热化学上涌体(Superplumes)
    • 冷物质沿环太平洋俯冲带下沉形成对流环
  • Primary热点作用

    • 作为被动示踪剂记录下地幔对流调整
    • 中生代以来的快速相对运动( ⁣50mm/a\sim\!50\,\mathrm{mm/a})反映超级地幔柱迁移

真极移触发机制

  • 130 Ma事件:可能与过渡带冷物质崩塌触发下地幔崩塌有关

  • 50 Ma转折:特提斯俯冲带关闭导致地幔热结构重组,引发:

    • 夏威夷-皇帝海山链转折
    • 四极对流速率骤降
    • 真极移停滞

五、争议解决与启示

  1. 热点参考系争议

    • 混合三类热点导致表观快速运动(如太平洋热点间60mm/a60\,\mathrm{mm/a}
    • 仅Primary热点在半球内相对稳定(< ⁣5mm/a<\!5\,\mathrm{mm/a}
  2. 地幔柱理论验证

    • 深源(Primary)与浅源(Andersonian)热点共存
    • 大型溢流玄武岩(如西伯利亚暗色岩)需深部柱头熔融
  3. 对板块重建的意义

    • 使用Primary热点可提高古板块位置精度
    • 需剔除浅源热点的干扰信号

六、未解问题

  1. 原生热点柱体是否穿透660 km不连续面?

  2. 超级上涌体的化学组成(富Fe?)与Primary热点岩浆源区的关系

  3. 真极移事件的触发阈值与地幔异质性空间分布的关联

文献价值:首次系统整合地球物理、地球化学与运动学证据,提出热点三分模型,调和了Morgan地幔柱与Anderson浅成论的长期争论。

  • Title: 你知道吗?地球热点可分为三类
  • Author: The underdog
  • Created at : 2025-01-28 00:00:00
  • Updated at : 2025-01-29 21:24:09
  • Link: https://github.com/Xjchen0/Xjchen0.github.io/2025/01/28/文献阅读-你知道热点有三种类型吗/
  • License: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CC BY-NC-SA 4.0.
Comments